營養能不能幫助精神疾病的預防及管理?

營養能不能幫助精神疾病的預防及管理?

你有沒有發現周圍好多朋友的家人罹患精神疾病?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每8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罹患精神疾病患,影響人的思想、情緒、和行為,對家人、社會會造成極大的負擔。

我個人對精神疾病有興趣,起源於兒子2歲小時就被診斷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需長期使用利他能(Ritalin),10歲時轉型成為妥瑞士症,試藥過程非常不順利,才嘗試改善體質的道路,藉由改善一個一個的生理問題,逐漸克服了疾病。也因此開始把一些觀察作大膽假設,展開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危險因子研究,曾以路徑分析發現飲食不當影響血液中多種營養素濃度,再進一步影響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風險。之後也曾使用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發現兒童在校整體表現不良和飲食不當的關係,以及老人憂鬱症和貧血以及血液中維生素B6葉酸低下的關係;開啟了我對營養精神疾病學的關注與興趣。

精神官能症即便在有藥物控制的情況下,病情也經常有高低起伏,讓照護的家人長期處於壓力之下。過去幾十年來全球精神疾病大幅增加的幅度,和飲食營養品質下降幅度相當吻合。近年來研究顯示普及性蠻高的憂鬱症、恐慌症和飲食營養不當是相當有關的,國際營養精神病研究學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utritional Psychiatry Research)呼籲「營養醫學」應該成為精神醫學的主流臨床項目之一,呼籲應做更多這方面的研究。

賓州州立大學Penny M Kris-Etherton教授發表於Nutrition Review的綜論提及一項統合分析綜合16個憂鬱症臨床試驗,涉及 45826位社區篩檢出的憂鬱症民眾,顯示飲食型態改善介入,可顯著降低憂鬱症狀數,效果在女性較男性更為明顯。SMILES(The Supporting the Modification of lifestyle in Lowered Emotional States)這個研究,針對嚴重憂鬱病人進行地中海飲食介入:

  • 攝入適量的全穀、蔬菜、水果、豆類、低脂無糖乳類、無烘焙無鹽堅果、魚、瘦紅肉、蛋、雞、橄欖油
  • 限制:甜食、精製穀類、油炸食物、速食、加工肉類、甜飲料

SMILES發現愈配合地中飲食建議的人,其憂鬱症狀改善愈多。
一般認為素食比較能預防慢性病,然而在憂鬱症的相關研究方面正反兩面的結果都不少,比較多的研究顯示素食攝取和憂鬱症有正相關。顯示一些動物性食物中豐富的維生素B群和膽鹼可能有保護作用。此外,含糖飲料以及油炸食品攝取頻率過高都和自殺未遂次數有正向相關。

以致病機制來探究,多種營養素和神經傳物質生合成有關,除了多種氨基酸(色胺酸, 苯丙酸、酪胺酸、組胺酸、和谷胺酸)和膽鹼是神經傳導物質的先質,維生素B2、B6、B12,葉酸,鎂、都涉及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路徑,其中維生素B2、B6、B12、膽鹼的主要來源是動物性食物,而葉酸、和礦物質(鎂),則是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可見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均衡相當重要,任何一方面不夠都會增加風險。此外,腦細胞膜上含有大量omega-3脂肪酸,其涉及腦細胞膜的流動性,抗發炎能力,以及腦神經細胞釋放神經傳導物質之效能。一項統合分析結合10個臨床試驗一共402個憂鬱症患者研究,顯示在使用抗憂鬱症藥物同時,補充omega-3脂肪酸對症狀控制有顯著的益處。因此,美國精神醫學會指引和國際營養心理學研究學會都推薦使用omega-3脂肪酸為憂鬱症的輔助療法。

如此看來,對於不吃蔬菜水果,無肉不歡的患者,需要考慮到葉酸、鎂、植化素這類物質之偏低;對於吃全素的患者,需要考慮維生素B2、B6、B12、膽鹼之不足,以及貧血的可能性。對於靠甜飲、糕餅、便利食品果腹的人,可能動植物兩方面的營養素都需要評估。非常少吃深海魚的患者,也應考慮經常增添這一類菜餚。總之,精神疾病的預防與控制上,營養也是不容忽視的,呼籲大家不可輕忽營養在精神及心理衛生上所扮演的角色,才不置於讓親人長期處於痛苦與無奈之中。

原文來自Facebook潘文涵教授/營養師的老師:營養能不能幫助精神疾病的預防及管理?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