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應該吃多少?
「每天五蔬果」是個家喻戶曉的口訣,但其實攝取量因人而異。
「蔬果5-7-9」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口訣。根據個人情況,你可能需要更多的蔬果才能達到最佳健康狀態。舉個例子:
我個人每天吃7份蔬果,因為我去發現只吃5份蔬果時,我的血中抗氧化能力仍然偏低。這可能與我對麩質的過敏以及家族性的發炎體質有關。
「每天五蔬果」是個家喻戶曉的口訣,但其實攝取量因人而異。
「蔬果5-7-9」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口訣。根據個人情況,你可能需要更多的蔬果才能達到最佳健康狀態。舉個例子:
我個人每天吃7份蔬果,因為我去發現只吃5份蔬果時,我的血中抗氧化能力仍然偏低。這可能與我對麩質的過敏以及家族性的發炎體質有關。
紅肉或奶油中的飽和脂肪酸(S)可能增加血中膽固醇,但這並不代表你不能享受有油香味的食物!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對降低膽固醇有益。
那麼,哪些植物油含有高含量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呢?
讓我們比較各種植物油和堅果種子油的含量;通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含量高的油,飽和脂肪酸(S)含量低,我們可以透過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的百分比除以飽和脂肪酸(S)的百分比來計算PS指數,這反映了它們降低膽固醇的潛力。
增加「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植物油,可以降低血中膽固醇! 閱讀全文 »
很多關心健康的人為了维持健康體重和控制熱量,經常選擇將蔬菜用燙的方式來烹飪。這看起來是個不錯的飲食習慣,但卻可能带來一些額外的問题。
目前,許多人的中餐晚餐通常包含一大塊肉類主菜,配以一些青菜,再加上主食(如米飯或麵條)。在這種一餐中,主菜肉類提供了很多的動物性脂肪,而動物性脂肪中的飽和脂肪酸(S)含量較高。如果青菜都是水燙的話,就不會有植物性油提供多元不饱和脂肪酸(P),導致P/S比(降低胆固醇指數)偏低,這容易導致血膽固醇升高。因此,燙青菜後,使用適量(每100克蔬菜1茶匙)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來調味是相當必要的,反之如果使用肉燥調味,可能會產生相反效果。
到底什麼是紅肉?指得是烹煮前呈現紅色的畜肉類,像是:牛肉、羊肉、豬肉。家禽、魚、其他海產動物類就是顏色偏紅的也都不算是紅肉。
這個問題涉及到健康、環境和營養等多個層面。最新EAT-Lancet委員會提出的永續健康飲食,旨在改善人類健康,同時控制地球暖化,強調「以植物為主」但「並非素食」的飲食 (Lancet 2019)。其中一個重要原則是「減少紅肉」的攝取。這個建議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1.溫室氣體排放:牛隻和其他反芻動物的飼養過程中產生的「甲烷」是比二氧化碳還要嚴重的溫室氣體,對於氣候變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減少紅肉攝取可以降低這些溫室氣體的排放,有助於減緩全球暖化。
最近,我進行了一項研究,探討了台灣人的健康飲食型態,並對各種疾病#的飲食型態研究進行了文獻回顧。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收集了19篇關於台灣健康飲食型態的論文,這些論文都使用了客觀的資料採礦分析方法,而非傳統健康飲食主觀立場。我們的研究發現,在這19篇論文探討中,總共包含有21種不同的飲食型態,其中有15種包含了蔬菜,12種包含了水果,而其他食物納入次數則逐漸遞減。這表明蔬菜的攝取與多種疾病的預防有較強的相關性,水果次之,因此它們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我的父親172公分,叔叔姑姑們身高都稍矮,母親155公分,大舅身高也一般,小舅卻是非常高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家4個四年級生居然都很高,最矮的我有170公分,大哥174公分,大弟178公分,小弟184公分,一起走在路上像是一堵牆,我的小個子媽媽對這事特別得意。
我是美食主義者,自從知道自己麩質過敏不能吃麵類製品後,經常研究怎麼做美味麵食替代品。
一般鬆餅用低筋麵粉或米粉加糖和泡打粉為基底,我早就試過糙米鬆餅粉,但又不滿意裡面的泡打粉和白糖,想用蛋白打泡的作法取代泡打粉,只是蛋白打泡也要加糖,又麻煩。
因此想到用山藥,山藥含有植物固醇,合適更年女性、老年女性食用,也有降低血膽固醇功效,山藥切碎時黏液流出容易攪拌成泡,我覺得會有泡打粉生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