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說法對嗎??「高齡者瘦不一定是健康,反而更難健康長壽。」

這個說法對嗎?「高齡者瘦不一定是健康,反而會變得憔悴、缺乏活力,更難健康長壽。」

根據「早安健康」中「65歲後先吃菜也錯?改掉5種「短壽飲食」遠離失智肌少」這篇文章,提到日本營養師菊池真由子的觀點:60多歲後「瘦不一定是健康,反而會變得憔悴、缺乏活力」,更難健康長壽!這句話其實莫衷一是非常複雜,讀者常會各自解讀,各取所需的隨己意引用。今天針對這個論點來做一闡述。菊池真由子說的5種「短壽飲食」以後也會進一步討論。

你是不是有聽過人說:「您這樣胖胖的很好,不用減肥,老人家就該胖一點。」、或是「年紀大了要儘量多吃讓自己胖一點。」。我要強調的是原本健康體格正常不胖的老人絕對不應該刻意多吃增重,以下解析說明。

老人不可太瘦的說法源自最普及的肥胖指標「身體質量指數*」和死亡率之間呈現U型關係,越往U型左邊身體質量指數越低的人,死亡率越往上升(見圖)。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不論哪一國的研究,跨人種,不跨人種的統合分析都是如此,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問題是這個數據的真正含意是什麼!

*身體質量指數=體重/身高平方(體重除以身高兩次)

通常這樣的研究都是基於測量一次老人的體重,求得身體質量指數,再追蹤死亡率的結果,這樣的研究資料隨手可得,所以很多人就不停息的發表這種方便研究。然而少數持續測量老人體重的研究就會看到,瘦的老人中有一直體重穩定的一群人,和原來胖但逐漸瘦下來的另一群人;穩定健康體重的人死亡率相當低,而由胖逐漸瘦下來的人死亡率卻是相當高;由胖變瘦這個現象,顯示身體出了問題,逐漸瘦弱而後死亡。也就是說「瘦的老人死亡率高」是一個因果倒致的現象,瘦老人中有很多是先胖而後衰弱而變瘦的,也因此老人研究論文中這個U型關係特別明顯,而以年輕人為主的研究,此現像就比較輕微。反之在肥胖這一端,我們看到不論持續肥胖或由瘦增胖的老人,他們的死亡率都高。醫療花費研究也呼應此說法,只有身體質量指數高的人醫療花費才高,身體質量指數低的人醫療花費最低,顯示許多老人因衰老變瘦而死亡,尚沒有機會用到太多醫療資源。也可說身體質量指數逐漸變低是一衰老的預後指標。

一個瘦的老人,該如何看待自己的體重?

我分成三種情況來看:

1. 在「理想體重範圍內」,就是身體質量指數介於18.5-24之間者,若是從年輕到現在體重都很穩定,就應持續保持現狀;

2. 對於身體質量指數持續小於18.5的老人,適當的增重到理想體重範圍可能有必要,否則意外事件造成的骨折等受傷事件風險會有些高;

3. 對於過去胖,在沒有刻意減重的情況下逐漸瘦下來的人,應著重找出體重減輕的原因,對症下藥;若無特別疾病,可能因為老齡導致的食慾不振而逐漸瘦弱這方面,就需要藉由體能活動增加肌肉、鍛鍊肌力,設計開胃飲食、增加蛋白質攝取等方向來改善。

一個過重肥胖的老人該如何看待自己的體重?

肥胖的人罹病率、醫療花費、和死亡率都高,這是相當確定的事實,適度改善體位真的有必要,但作法需要講究。一般不建議老人隨便節食減重,避免沒減到肥肉,反而減少了肌肉,或者吃的不恰當造成營養不良。因此我鼓勵肥胖的老人增加運動,特別要包括一些增肌運動,將焦點放在改變體組成,而不是減重;此外以改善飲食品質為主要食療作法,如:充足的蔬果,吃全穀取代精白米、節制甜點,改吃適量健康甜食(水果、果乾),充足的白色蛋白質食物(增加豆類豆製品,水產類),減少紅肉,適量的奶類(如:一天杯低脂奶或營養相當的強化植物奶)、用好油、每天一份堅果種子等等。

期盼所有的老人,都能藉由「鍛鍊、健康吃」保有強健挺拔的身形,健康長壽。

原文來自Facebook潘文涵教授/營養師的老師:這個說法對嗎??「高齡者瘦不一定是健康,反而更難健康長壽。」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