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營養故事:克服肌肉骨骼疼痛問題

很多朋友都覺得我身材高大、走路快、身體好,但事實上我從40歲就開始腰酸背痛,進入更年期更嚴重,一直到六十幾歲,才得以逐漸控制。

以前提過我身體疼痛原因之一是因為麩質過敏導致腸道損傷,不當物質進入身體,引起全身性發炎,以致於隨著年紀增長痛點越來越多,遍及除了手肘之外的所有關節;60多歲才發現自己麩質不耐規避麵食,疼痛問題因此好了90%。然而也因為長期疼痛史,我在50歲以後就嘗試各種運動,近幾年還找了健身教練,解析自己的身體結構性問題(久坐造成的上交叉症候群&腰髖膝的問題)。經過教練的指導,我身體各部位越來越強健;但是注意到,我某些部位的肌肉增長非常不易。肌肉鍛鍊頻率必須比其他人高,才能有進步。「這到底為什麼?」一直是我注意觀察並試圖解析的事。當然我絕非肌少症之人,只是肌肉比例較難增長。

由於擔任營養健康調查計畫主持人,多年前我就有機會在訓練訪檢員的時候,以自己為測試對象之一,察看訪察員的測量信度(相互之間可比性),我因而取得營養調查各個項目的個人測量值,發現我的骨質密度非常高(90百分位以上,甚至超越20幾歲年輕人的平均值,這是遺傳了我父親的特質;但是肺功能卻相當的差(在同齡女性的平均之下),也是遺傳自父親。經文獻搜尋,注意到肺功能偏低,和肌少症密切相關,不論是橫斷面相關研究或是前瞻預測性研究都是如此。然而到底是肌少症體質所相關的「呼吸肌肉不足」,導致肺功能較差;還是因為肺功能較差,導致全身性供氧打折,而造成肌力較差,仍難以釐清。

不論如何,增加肺功能就成為我保健中的一個項目。要提升肺功能,在營養和運動兩方面都需要加強,我的營養專業已經讓我注意攝取充足的蛋白質(提供建造肌肉的元素,避免呼吸相關肌肉不足)以及蔬菜水果(抗發炎維護氣管通暢,並使肌肉建造有效率);然而到底要如何合宜分配各種運動,我還在仔細琢磨中,選擇的運動項目也一直在修正中;在中研院工作的最後十年(60-70歲這段期間)我很重視TABATA(高強度間歇運動),它是一種結合有氧以及肌力的運動,其實很好;然而由於局部肌肉關節狀況仍不完美,近年來走入重訓這個階段,開始一部分一部分的肌肉都逐一訓練。身體狀況是越來越好,不過每天花在運動喬身體的時間逐漸加長,種類也多了;體會到運動和營養一樣也需要多樣化,i.e.有氧、阻抗運動都不可少,各部位也都要關注;每個人強健和軟弱的部位不同,需要個人化的運動處方。年紀漸長,逐漸卸下肩上重擔,增加時間呵護自己身體,看來是必然的人生走向。只要能遠離藥物醫院,何樂不為?

我分享個人歷程這是否有科學性?外推性?能否給他人參考?

現在有一種所謂「N of 1試驗」的概念,就是樣本數為1的試驗,每一個人都可以試行,就是在自己身上反覆測試,N of 1 原則是可以用在個人改善身體的一種合理有效模式;也就是做了這件事,身體狀況改善,停止這件事身體狀況變壞,反覆若干次,都是如此,就可以在個人身上得到一個有效(valid)結論。當然這種方法,對於有健康科學訓練的人來說,比較容易找到合適的測試因素,一般人要找到值得測試的方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建議是要向專家諮詢,找到可能影響因素後,再針對自身問題因素進行一一測試。所謂百病成良醫,可能就是這理。

原文來自Facebook潘文涵教授/營養師的老師:我的營養故事:克服肌肉骨骼疼痛問題

返回頂端